本報記者
(三) 八四年度的中華公所主席候選人,照社團提名之名單有四位。提名先後順序是:余文博、黃鴻樞、周紹球,黃兆英。前兩位自動推辭,實際上「競選」主席位者,只 有後兩位。余先生、兩位黃先生乃僑社名人,僑眾就算未謀真面,亦聞其名。唯周紹球先生,認識他的僑眾不很多。突然要競選中華主席,究竟是何方神聖?正此, 他更應該被引荐著給僑眾。甚至引荐給中華議員大會,讓議員們聽聽若他當選主席,以何德何能用何方法領導中華公所運作。
(五)雖然周紹球說:「我希望黃兆英先生亦發表政綱」不含有「政敵」的敵意,但對黃兆英先生來說,多少帶點挑戰氣味。黃先生如何應付此種「挑戰」呢?本報記者於中華選舉前和選舉後,都與黃先生見過面,談及此「政綱」問題。
選舉前黃氏一片古井無波地不作表示。只簡單地稱:中華公所主席是不那麼容易當的。責任重大。講是簡單些;做可困難得多。同時表示他的一貫作風是寧願做多些,和些。或者做了再講,好過講了不做。
本報觀察員
自從紐英崙中華公所於七十五年前至一百年前建立,直至民國五十五年修改章程時中華公所領導全僑,為團結僑胞,排解難解紛,舉辦公益、彰彰可考。其受到僑胞之尊崇、擁護,成為全僑之最高領導,是名副其實的。
我們讀歷史知道:個人成為領袖群倫的英雄人物者,不外具三種條件。三種條件是德、才、錢。
以德領袖群倫者如三國時之劉備。他武功平常,又無苦來,四海漂零。但立志振興漢統,「仁德佈於天下」,勇如關、張、趙、馬、黃五虎將;智囊當世的諸葛亮亦甘為之鞠躬盡瘁,結果他還是得天下,建立蜀國,與吳、魏鼎足而三。
以才領袖群倫者如戰國後期之楚霸王項羽。他武功了得,「力拔山兮氣蓋世」「恨天無柱、恨地無環」。不然他會驚起天、拔起地。項羽本身屬「有料之人」,群雄為之傾倒是自然的事。
由於六十年代初期美國通過的新移民法;由於美國民權運動的興起,社會更走向更性、民主和開放,華僑社會亦急劇的變化。可以說僅僅十年,華僑社會的變化便巨大過以往的百數十處。
急劇變化體現在:新移民大量增加;各種福利的可爭取性;僑社新興團體的崛起及向多元化發展。
甘 逎迪總統未簽發新移民法案之前,中辦移名名額每年只有一百零五人。新法案通過後增至二萬名,近年臺灣名額每年為二萬移民,便有四十四萬移民。加上近兩三年 臺灣名額,中國移民在廿二年間增加五十萬。未計本土出生,而目前人口統計,華人在美國總數是八九十萬之間。即是說廿年來的新移民比為數十年來在美華人總數 還要多得多。又假定波士頓地區華人佔全美華人的百分之六至八,則廿年來波士頓華人應增加三至四萬人,加上近兩萬名東南亞難民,華人在波士頓應有多少人?
本報觀察員百數十年來,政府對有關整體華人及華人社區的事務,均與中華公所接觸,聽取中華公所的意見,例如廿年前之改建東南調整公路拆除乞臣街一邊房屋;十年前之建造大同村;數年前那種華埠牌樓及各福利機構之向聯邦申請撥款等等。故此中華公所對僑社申請撥款等等。故此中華公所對僑社及華人的「代表資格」,向來為官方「非法定」地肯定,而中華一些元老輩亦視這為「最高機關」的象徵和「老本」,故中華頌揚被傳為「華人市府」。中華作為「華人市府」的地位,在若幹年前市長建立各地「小市府」,包括華埠小市府時,曾受到震動過。但據說小市府主任人選亦得中華認肯,而小市府亦與中華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直至年前全市小市府解體為止。自今年新市????以後,為了實現他的政治諾言,於全市範圍內開始籌組「社區議會」作為社區的代表及社區與市府之間的橋樑,「社區議會」若能成立,中華公所的「華人市府」地位便將受到嚴重挑戰。市長的「社區議會」構架得到廣大市民的熱烈支持。即使在向來不太熱心政治的華人社區,亦引起積極反響。在昆市社區禮堂舉行的公聽會上,各個社團代表都熱烈發言,申述他們的意見。不難想像,如果社區議會一旦成立,其「議員」席位,必將引起激烈的爭奪。
這是現實。中華公所還是廿年前的中華公所;但僑社已不是廿年前的僑社。
一 些中華公所元老以至前任主席,哪「慣性」延續地仍口口聲聲稱:「中華公所是紐英崙全僑的最高領導;另一些元老及前主席等已覺醒到現實的「時不我興」矣,現 在主席接受本報訪問時列承認:「我們不能再以為中華自己是最高領袖了,但中華可稱是全僑的精神領袖,是僑社最大的,歷史最悠久的組織。」
所 有這些中華的元老及頭面人物無論其以為或不以為中華是廿年前章程上所說的全僑最高機關」,提到中華的現實處境,他們有一共同點就是:多多少少歸咎於新興團 體對中華公所的支持不力。謂許多新興團體當初建立時,中華卻給予其很多支持。最大支持表現在:這些團體要向政府申請經費時,均由中華公所蓋章、同意、認 保,政府才撥出經費。
傳統的中國人社會,家庭中最高地位權力者是最老的家長亞爺。「仔大過爺」,本來是一句貶語,視為逆五倫,屬不正常現象。但從科學的角度、從生理的角度來看,卻是自然的發展。因為「仔」是會發育長高長壯的;而亞爺嗎, 如不整容換器官,便只有衰老下去。
如果說中華公所似亞爺,他扶育過子孫,有他崇高的地位;又如果說新興的社團是「仔」,這群孩子們確已飛快地成長起來,試舉幾個例子。
華 人醫務中心:十年前在夏利臣街一百九十號即是現在之青年協助會樓上只是一個警察服務小組,主要是作些病人與醫生間之翻譯服務及醫療前的簡單服務。八九年 前,搬到現址,迅速發展,現在變成一個綜合機構,包括有內、外、護、兒、眼、牙、檢驗學等各科及一個社會服務部。專業醫生護士員工八十多人。董事會會有各 種專業人士及社會名流。每年診病人次四五萬計。
本報評論員
按照中華公所章程規定:中華兩年一任的商董議員,在八五年一月一日之前需要改選。當中華公所困於人、財兩缺;並宣稱其開放性;呼籲僑眾參與的同時,亦重視和做好商董議員選舉,實正意義很重大。
又按中華章程規定:商董議員二十三名由各商號提名選舉產生。
但這裡有三個問題。何謂商號?有多少商號?商號如何登記提名選商董議員?
數 年前本報曾就第一個問題向中華當事人請教。並詢何以一些華埠商號接到派代表通知,另一些又不被派通知?其答覆稱:「商號乃指做正行生意之行號」。但再問: 「正行生意是指曾在政府處註冊?有鋪位有招牌者?有寫字樓沒有錯位呢?」則語焉不詳。可知,那些機構稱為「商號」,還是一個待澄清的定義。
本報觀察員很久以前,一班來自遙遠東方的苦力勞工,流離到新大陸紐英崙一處低窿地貧民區安頓下來。他們語言不通,又無特殊技能,舉目無親,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過著最刻苦、簡單的生活。正是鳩衣百結、四壁蕭條。常受風吹雨打,「地主」欺淩……後來大家感到同是天涯淪落人,何不團結起來,彼此守望相助,互為照顧?於是聚籠在一起,合為一族,慢慢結蘆而居,建立家園。由一位有魄力有聲望的長者為領導,大家稱他為首領、為「父兄」。年幼輩稱他「亞爺」,這一族人都成為亞爺的子姪。亞爺為家園的和平、興旺竭盡所能。又為子姪排難解紛。年復一年,不負眾望,於是慢慢享有崇高的聲譽。族裡有任何重大事情,祇要亞爺一聲號召,子姪輩無不紛紛響應。子姪輩如有紅白二事,例必向亞爺奉獻一份銀兩,以示支持和崇敬。亞爺靠著這點微薄的收入及各家庭組合的例捐,維持著生計。
根據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印發,剛從中華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章程修改定案的中華公所章程序言記載:「紐英崙中華公所,為紐英崙六省全僑之最高機 關。」「成立於清末光緒年間。」查清末光緒帝就位三十四年,即一八八四至一九〇九年。換言之中華公所於此期間建立,成為紐英崙六省全僑的最高領導已是七十 五年前至一百年前之事。